发布日期:2019-11-29
萍乡中学历史悠久,积淀深厚,其前身为明万历年间的鳌洲书院,1902年兴新学,由清末翰林文廷式倡导,改制为“萍乡学堂”,1906年更名为“萍乡中学堂”,系我国创办最早的现代公立学校之一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萍乡中学坚持办学,成绩显著。全校师生在努力教学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各项抗日救国社会活动,做得有声有色,如火如荼。
安源山上的歌声
这年(1939年)9月,萍乡中学在安源正式开学上课。
这时,萍中学生已发展到1000余名,虽因利用原有房屋,校舍不能集中,但比局促山村是宽敞多了。因地制宜分派布局,分设校本部、高中部、女生部、初中部,并有了大礼堂,校医室。
1939年11月11日,学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。校长陈赞猷讲话中号召全体学生要在这片工业废墟上磨炼意志,学好知识,充实本领,将来到祖国四面八方去建设更好的工业阵地。今天和将来的萍中学生切不可忘记,安源这片废墟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,不把日本侵略者赶走,我们也就不可能谈建设。
后来,11月11日(习惯上叫“双十一”)也就成了萍乡中学的校庆日。并且制订了校歌,由国文教师孟文渊作词配谱——
我们面对着安源山,
一千张口,用一个铁的声音呐喊。
中华的好儿郎,听,
晨风中吹来
祖国在战斗中的呼唤。
用我们的英勇
去粉碎敌寇的冥顽。
嘿,中华的好儿郎,
正在艰苦中成长,
明耻教战,
奋发埋头干,
总有一天,
我们会跑上战场。
发挥体魄的热力,
放出智慧的光芒,
创造光辉的胜利,
打击无耻的凶残。
夺回我们大好的河山,
夺回我们大好的河山!
正是“明耻教战”的精神,萍中师生在安源更加“发挥体魄的热力,放出智慧的光芒”,在校园里虎跃龙腾,日新月异,在社会活动中如火花如利剑发挥作用。
节选自:《抗日烽火中的萍乡中学》